高校人才网专注于中小学职校高校教师招聘网

教师招聘网_高校人才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模板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教案

时间:2018-03-19人气:作者: 中公教师招聘网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概况;理解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归纳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提升历史问题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顽强,以及为取得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概况。

【难点】

理解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解放战争》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绍了哪些事件?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略反攻

1.原因

教师展示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片段,提问:“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此时提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任务?材料如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原因是如不主动打出去,“敌人吃我们的小米”和“烧我们的房子”的状况就会时时发生。只有打出去,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教师出示战略反攻形势图,结合地图强调: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教师提问: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你对这种选择作如何评价?

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交流发言。教师总结:选择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地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二是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和“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此时战略时机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总结: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迅速增加,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而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尤其是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

2.教师播放《解放战争》纪录片中有关三大战役的片段,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大战役的经过并补充完成下表:

3.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和“三大战役形势图”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如下问题:(1)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2)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是怎样截断敌军西窜南逃退路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经济方面是因为东北地区一直被日本当作后方经营,未经战火破坏,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铁路运输网络,而且东北是产粮区,抗战结束时的东北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政治方面,东北在日本投降后出现了权力真空,而日本来之前则是张氏父子的天下,国共双方的势力都未曾染指,也都没有统治基础,所以谁先得就算谁的。

(2)平津战役中中共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战术,首先迅速包围张家口,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切断平张段,尔后分割围歼平、津、张地区之敌。

4.教师强调:三大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三大战役的相关书籍或史料,写一篇阅读随笔。

四、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高中历史《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教案,是由中公教师网收集整编,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历史教案可查看中公教师网-历史教案频道。

中公教育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招教备考”,查看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回复“教招面试”,查看说课稿|教案模板范例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