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网专注于中小学职校高校教师招聘网

教师招聘网_高校人才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模板

初中美术《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时间:2018-06-21人气:作者: 中公教师招聘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几方面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式有基本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与西方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中国画的特色。在欣赏过程中分析讲解作品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体现的形式美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中国画的形式美感,理解中国画的形式之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在欣赏过程中逐渐感悟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独特美感。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

三、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画册、毛笔、墨汁、宣纸、报纸、国画资料及图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视频中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视频中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绘画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画家运用水墨画的形式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小故事演绎的活灵活现,使得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语言。从而引出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

环节二:交流探讨,直观感知

教师出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并思考:大家根据以往学习的中国画,你认为中国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形神、笔墨、色彩、形制。

环节三:对比欣赏,形式分析

(一)形神之美

1.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与学生赏析,并提问画面中表现了怎样的场景,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古代仕女吹奏乐曲的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她们娴雅的风姿、自然的体态、专注的表情以及衣袂轻舒、乌云高耸的女性之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2.教师继续提问:顾闳中是如何通过“形”表现“神”的?根据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这些人物的心理?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画家通过对人物动态与表情、人物的疏密组合进行细致刻画,塑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神韵。画家在表现画中不同的人物时,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二)笔墨之美、色彩之美

1.教师出示作品《露气》《春山积翠》引导学生欣赏并以中国画的形象之美为例,品读中国画的色彩之美分别美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①中国画的笔墨之美:运笔收放自如、大气磅礴,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花茎与水草用笔纤细而不柔弱,荷叶的结构则用大笔触表现。笔墨虚实相生,线条聚散疏密,运筹奇巧,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笔墨之美。

②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

2.继续追问:笔墨对于作品有何意义?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笔为墨骨,墨为笔充”,表现了天地万物,抒发画家情感,给观者以审美享受。

(三)形制之美

1.展示装裱后的作品与未装裱的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装裱后的作品有什么感觉?

教师总结:装裱后的作品不但挺括平整,而且美感倍增,气质超凡,彰显出中国画的形制之美。

2.品读章法不同的国画作品《池趣》《碧桃图》《花鸟四条屏》

教师提示学生研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中国画的形制和布局分别是怎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装裱形制?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了解中国画的章法之美:

①中国画的形制:扇面、册页、长卷、立轴、条屏、框裱等。

②中国画的布局:题款、印章、留白等。

环节四:比较鉴赏,小结拓展

1.教师展示中国画作品,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尝试从形式美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师生通过问答方式回顾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要热爱我民族文化艺术,提高美术素养。

五、板书设计

初中美术《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以上就是初中美术《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更多招教面试资料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师招聘面试频道。

中公教育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招教备考”,查看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回复“教招面试”,查看说课稿|教案模板范例

初中美术《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本类推荐